HK Research Degree申请经验分享
发表于:2012-12-21 15:58     类型:申请经验

Chrisding

08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,之后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了一年M.Sc.,于2012年在该校拿到了M.Phil.学位,同年9月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

(作者:Chrisding 时间:2009-4-11 ) [b]背景:[/b] 本科:985/211 GPA:82(硬伤) 奖项: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奖项,略微起点作用的只有三好和奖学金。 [b]MSc[/b][b]:HKUST[/b] CGA:上学期平均A+,下学期课程尚未结束。 英语成绩:PBT TOEFL 637,iBT 109,无G。 Research Paper:1篇SCI Journal(二作,IF 1.3);5篇国际Conf(均为1作,4篇EI,1篇本科时完成,其余为MSc期间弄的) 学术会议:到HK参加过一次WCCI 2008,帮老师present一篇paper,虽然Paper不是自己的。 推荐信:本科导师(有HK背景)、MSc期间的任课教授 [b][/b] [b]申请结果:[/b] PhD offer @ PolyU EIE(已拒) PhD offer @ CityU CS(已拒) MPhil offer @ HKUST ECE PhD offer @ CUHK CSE(已拒) 此外,HKU的MPhil申请被BS。 我想分几个部分来讲一下申请历程包括本科时的经历,希望现在还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有志于做research的师弟、师妹们能好好吸取我的教训少走弯路。因为我的申请经历就是一个曲线救国的过程。 [b]关于本科阶段:[/b] 我觉得本科阶段的首要任务毫无疑问是搞好成绩保证GPA。事实告诉我们无论到哪里,成绩都是王道。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,无论出国、申HK、保研。哪怕是找工,好成绩总不会比烂成绩要差。尤其是对于想出国留学以及申请HK、新加坡的筒子们来说,本科成绩是关键中的关键。我想大学最关键的地方有两点:一是目标以及信息量——越早下定决心、准备得越早,效果也越好。有些筒子大一就定下留学目标,开始有目的地上Gter等论坛向师兄师姐请教,来熟悉一下申请流程以及条件,打这种有准备之仗我相信他们会成功;二是自制力。经历了高中的填鸭式学习,到了大学很多人一下就闲散了。大学期间根本没人管你,住的又是学校宿舍周围的人也多多少少会影响自己。玩游戏的、打网游的、熬夜上网的......不一一列举了。成绩好不好,首先要有个目标,其次得有自制力。如果一开始就决定混大学4年,那这篇日志也不需要看了。 在保证成绩的情况下(最好平均过85,这似乎是HK申请的一个心理线),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做点research。本科时候我还多多少少参加过一些学生研究计划,可惜都是浮云,连基本的文献查找、背景知识积累都没做到,最后随便交个Report拉倒,很多东西变成了形式主义。我相信别的学校、别的专业也大量存在这种情况;但我同时相信也有很多优秀的同学确实是通过研究得到了锻炼,甚至发表了Paper。做研究其实就是一个坎,过了这个坎、学会了如何做研究以后你就自己来都没问题了。 如果要具体形容这个坎,那就是: 1. 对自己的方向有个大致的认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方向。比如CS、EE、IE的同学就至少应该有个轮廓:我搞硬件还是软件?做模式识别?通信?网络?集成电路?Data Mining?Theory?事实证明学科导论课其实蛮重要。不幸的是,很多筒子包括我都选择了逃课。所谓“必修课必逃,选修课选逃”真是一点没错。 2. 大方向依然不够细,最好是了解一下某个领域。比如模式识别里面图像处理又分为enhancement、coding、transform、segmentation之类的,其中又需要用到很多Machine Learning、信号与系统的东西。做研究不是把所有这些都去研究一遍,而是选择一个细得不能再细的方向深入去了解探究。这就需要学习(必要时自学)一些专业课、选择感兴趣的Topic,然后对这一Topic的背景知识了解一遍后,去网上选择一篇相关论文进行模仿或者改进。比如我对图像分割感兴趣,那么至少要通过学习了解有哪些分割的方法。 3. 学会文献查询。至少要先了解:如何使用数据库,例如IEEE的数据库。什么是Journal Paper什么是Conf Paper,两者有什么区别。学会通过看abstract了解:这篇Paper究竟与我要找的东西是不是相关?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一开始找文献都是上去瞎找,也不分Journal还是Conf乱找一气。实际上,研究做进去了以后逐渐对某个领域有了认识、有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后,找文章就变成轻车熟路的东西了。只是一开始找的时候会很头疼:自己想弄什么找什么研究什么都不清楚。对于这种情况,我的建议是:专门就选一篇国际Conf的论文进行模仿改进,看懂了以后看参考文献里面的相关文献。Journal的paper比如IEEE Trans的文章一般比较难,不适合初学者看。但熟悉了research后应该尽量多看这些journal paper少看Conf,Conf水文比较多,质量远没Journal高。 毕业设计也是一个做research的非常好的机会,本科时发的一篇paper就是用毕设的题目发的。 [b]关于MSc[/b][b]阶段:[/b] 由于我是三年读完本科的,所以大三上学期申请时除了一个可怜的80分GPA加上PBT的成绩外其它一穷二白,最后不得不申请MSc。现在读的MSc事实上就相当于自己的大四,而且上的课程实际感觉也跟大四的专业课差不多。 首先想说一点:MSc对于想找工作的同学们来说绝对是非常适合的学位,读了PhD、MPhil出来未必就有MSc好找工。那些硬是要把MPhil和MSc比出个高低好坏的帖是完全没有意义的,选择哪个当然看个人的爱好,所谓人各有志。但是,学位间各个方面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。这点一一列出来让大家知道自己决定选择即可,与学位优劣毫无关系。由于我是决心做research加之不希望给家里造成经济上的负担,所以MSc的选择并不是一个best choice。这只是针对我自己而言,此外通过逛论坛也发现有很多筒子有类似情况,因此希望把自己的经历与有志于转申Research的筒子们分享。 之所以说“转申”而不说“转”,是因为很多人历来迷信读了MSc可以直接转性质,或者有助于转性质而转为research的。依自己目前的经历来看情况不多,绝大部分实际上相当于重新申请。当然也有例外,比如科大Mech那边就有相当数量的MSc转为MPhil或PhD,原因是机械的MPhil PhD出去不见得好找工,申请竞争并不是特别激烈。还有个原因:科大教授的权利比较大,因此平常通过上课、Project有可能可以打动教授。但如果是严格通过committee录取的学校比如CityU或CUHK,那情况也许又不同了,可能还是需要重新申请。 [b]关于MSc[/b][b]对于申请的帮助总结几点:[/b] 1. 学位本身对于申请research的申请似乎并无太大背景上的帮助。很多教授明言更喜欢本科的fresh graduate并且是Top的学生。这点与HK的特殊情况有关,来HK做research的主力军历来是大陆过来的学生,过来读MSc很多教授会觉得你本科成绩也许不是特别突出,当然这些也并不确定。但是,HK的MSc背景对于申请国外应该略有帮助。国外的研究生很多其实也是MSc,加之HK是个国际都市,学校也算是国际知名的。 2. 成绩对于申请有一定帮助。很多MSc成绩是很好拿的。比如B+这种成绩,按百分算就是85分。本科时候平均85算是一个不错的分数,但是MSc期间这种成绩比较容易拿,因此最好保证有A或A+的成绩。当然这些也不确定,有些专业压分是压得很低的。这时候,尽可能保证自己是班上Top 5%。 3. HK教授的推荐信对于HK的申请似乎是没太大帮助的,因为很多申请本身MS并不看重推荐信。至于申请国外,我想应该帮助很大。 4. MSc对于认识教授以及教授的套磁非常有帮助,这点是毋庸置疑的。 5. 需要申请research的时候往往MSc并未读完,成绩也只有一半。这也算一个disadvantage 6. MSc期间有助于自己继续了解HK的环境以及HK各高校的情况,为申请打下基础。 如果申请到了MSc并决心1年后继续申请research,那么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毕设、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以及MSc的第一学期,自己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继续做research和发paper。此外,要好好利用在HK学习的机会去跟教授多接触,这个对于申请是非常有帮助的。比如期间我在各个学校各个Dept联系了不下30个教授,很多教授都非常热情,得以允许我去他们的学校找他们直接面谈,并且给了很多申请方面的指导。想要套教授最关键的是你必须有做research,不然写再多信都没用。既然本科的GPA成了硬伤,那么就应该在保证MSc GPA的情况下,好好地用research paper来弥补自己的不足。一旦有了research的东西,跟教授的套磁过程就会变得非常轻松,因为你有东西可以说了。如果match的不错,或者教授觉得你是个做研究的料,毫无疑问这就是个成功的套磁并且能令申请成功率大增。 总之只要能好好努力,我觉得research的申请尤其是PhD的申请还是很有希望的。加之来了之后见识长了很多申请经验也多了很多,退一步还可在HK找工,因此只要家庭能负担得起MSc读得还是蛮值。 我觉得钢炼里面说得非常好:“等价交换——你想得到什么,就必须付出代价”。本科时不够努力的代价就通过MSc期间的学习和研究来付出。 [b]关于MPhil/PhD[/b][b]的申请:[/b] 还要说一下HK research的现状。很多筒子希望申请MPhil然后把HK作为跳板继续去US读书,我个人觉得:“想法很不错,现实很残酷。”HK的MPhil确实对于国外的申请非常有帮助,因为学术背景能增加不少。读了MPhil继续去美国名校念PhD的例子数不胜数,加之很多MPhil又有钱,因此MPhil的学位历来炙手可热。 然而现实情况是:HK各高校正在边缘化MPhil。做得最高调的是CityU,其次是HKUST(都是限于某些dept,并不是所有专业,比如EE、CS这种比较热门的专业)。城大做法最绝:申请了MPhil的麻烦转成PhD,不同意的话,自费并且学费9万1年,或者是导师自己出钱资助。同意转了PhD的,如果期间强行想转MPhil,那么就没学位。我不知道城大是否还收Local学生做MPhil,不过我猜应该还收的。科大的做法比较折中,比如CS那边的潜规则是:大陆过来的学生第一年一律自费,学费4万1年。MPhil期间必须发表Top CS Conf的Paper。由于CS的会议非常多,因此CS是有Ranking的。科大CS内部列了个表,所谓的Top Conf一般指的是AAAI,NIPS,ICML,CVPR,ICCV,Sigmod,VLDB,Siggraph之类的BT会议,文章投出去的难度并不亚于IEEE Trans一类的journal。如果第二年发表了paper,那么一般就有钱并且能毕业了。据CS那边的朋友说,有个筒子因为发不出paper MPhil读了5年,这委实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。因此,读ECE、CS的MPhil同学压力都比较大。但是反过来说,一旦毕业了很多能申请到很好的北美学校。 理工、中文以及港大虽然没明说,但是实际上也在做同样的事情。比如到目前为止,CUHK EE我所见到录取的筒子还都是PhD,包括自己班上也有一个同学申到了CUHK EE的PhD。虽然去面了EE,感觉表现也可以,但是最后石沉大海毫无消息现在都还是IP状态,八成是被BS了。港大EEE有人被录为MPhil,但也是少数。个人预计HK今后几年将逐渐变成新加坡的模式,即存在research master但是需要自费或半自费的状态。 在理工一开始想申请的是MPhil,后来找教授面谈的时候教授透露了:他们不肯收MPhil,只愿意收PhD。教授的话让我触动很大:国内某些Top高校的学生过来读MPhil后的做法令他们非常伤心:无心研究,来了几个月就天天忙申请,两年后(有些甚至来了才几个月)马上拍屁股走人了。因此收MPhil对教授是非常不公平的——花了大量资金,没有任何收获。另外,如果是有志读MPhil出去找工,那写Paper也并无太多用处。我觉得这些话代表了HK高校教授的真正心声,所以希望大家能认清申请的形式,并且无论申到了MPhil还是PhD,都要作好自己的本份工作。就现在的情况而言,PhD确实比MPhil好申一些,尤其是在有research background的情况下,如果你愿意跟教授做4-5年的研究,教授是很乐意收的。 关于英语成绩有一点要说明:如果是committee录取确实对申请影响不会太大,只要过了硬指标不被研院卡就可以了。但如果是教授决定是否录取,那么优秀的英文交流以及写作水平会有助于申请。理工和科大的教授在跟他们聊的时候都提到过我的英语水平不错,对research写paper有帮助。科大的教授还特意问过我iBT作文的分得了多少。 还有就是一个学校同时申请几个dept的问题。由于我做的方向CS、EE、IE都有,所以很多学校我是申了多个dept的。申请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:申请学校内部很可能会统筹,绝不会出现几个dept同时给offer的情况。比如在CityU CS发来问转PhD是否同意的信件后,CityU EE的申请状态马上变为Unsuccessful了。同样,CUHK申了CSE、IE以及EE,最后只有EE给了面试机会。 Research学位的申请,归根结底还是看你的研究能力。即使GPA也只不过是用来衡量你的专业基础水平以及做research的潜力罢了。以及假设1年15万以及其他各种费用培养一个4年PhD学生需要70万左右的经费,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开支。花了这么多钱,教授要找的就是一个能写好paper作好research的学生。教授与学生的这种关系,就是research申请的本质。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充实提高自己,把申请流程中的每一个部分涂好润滑油,保证一切正常的运转,作好所有的本职工作把成功的概率最大化。无论空想、YY还是悲观,对申请都毫无用处;唯一有用的,只有努力和一丝丝的运气。 最后,对那些为自己GPA太低而烦恼的朋友们,送大家一句话:“悟以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” 访问原帖:http://bbs.gter.net/bbs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940824&fromuid=3357743